“君子文化”
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
千百年來薪火相傳
滋養著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
《詩經》、《論語》、《周易》等古典經籍
對君子有大量精辟的論述和描寫
圣賢五君子、建安七子、戊戌六君子等
眾多君子人物閃耀在歷史長河中
在君子文化引領衛華發展的新征程中
涌現出眾多優秀的君子人物
我們挖掘衛華君子人物背后的故事
感受他們的謙謙之風、灼灼光華
以資砥礪
正如公司的創新理念——創新是衛華發展的第一生產力,2019年衛華君子之創新獎獲得者劉永剛說,搞技術研發不能總是跟跑,不能總是重復做同樣的工作,衛華要做起重行業的引領者,唯有靠創新去探路!
01 初出茅廬 提升效率大顯身手
劉永剛2004年畢業于太原科技大學機械設計專業,同年通過校招入職衛華。
當時,衛華承接非標產品設計訂單非常多,很多項目都是公司首臺套研發,沒有可參考資料,每設計一臺產品都需要大量設計計算和繪圖工作,工作量非常大。
看到同事們每天都沉溺在繁雜圖紙設計中,初出茅廬的劉永剛動起了腦筋:怎樣才能提高設計效率?這個想法開始在他腦海中盤旋。
他想起在學校時就有老師在參數化繪圖和數字化設計方面做過研究,有過利用計算機程序實現自動繪圖經驗。能不能用這種設計方法,來開發衛華自己的設計程序呢?
說干就干,劉永剛帶領團隊開始自學研發,他們翻閱大量資料,一遍遍反復嘗試,研究了多種參數化繪圖技術,并與公司制作工藝緊密結合。功夫不負有心人,2007年,劉永剛團隊的設計程序研發成功并順利投入使用,成為衛華技術系統數字化設計雛形。
2009年,在衛華承接英國謝菲爾德項目中,為使客戶能夠更加直觀了解公司產品,劉永剛在工作之余,用三維技術為產品做了三維模型,使產品更加直觀、立體地展示。
方案評審時,英方客戶看到我們使用三維設計展示產品,對衛華技術實力贊不絕口,頻頻豎起大拇指,方案也順利通過評審。
有了這次成功經驗,公司便開始著手建立衛華起重三維數據庫,將主要產品進行三維化整理,經過不斷升級完善優化,每種類型產品都能在資料庫中找到直觀的三維設計。
2013年,劉永剛團隊又開發了三維非標設計程序,技術人員可以通過程序與數據庫鏈接,完成配置選型,實現了能在最短時間內將三維圖紙展示給客戶。
02 舉一反三 助力新品標準問世
初入公司時,劉永剛按常規技術標準,為投標項目設計了一臺75t橋式起重機。
誰料圖紙設計完成后,該項目業務經理竟然急匆匆找到他,說方案中起重機的整機總重量不對。
聽到這個消息,劉永剛心里一驚:難道是自己把整機總重量計算錯了?
他立刻去標準庫查詢,結果顯示方案里整機總重量沒有一點問題。但業務經理卻斬釘截鐵的說,客戶反饋目前設計方案至少要優化30t才能達到要求。
劉永剛和同事們進行討論后一致認為,按照標準在原有基礎上優化30t根本不可能實現。
就在大家都束手無策時,業務經理找到了當時衛華技術負責人。了解事情原委后,技術負責人在閱參考大量資料后,完成了衛華第一份新型橋式起重機投標圖紙——公司原標準總重量95t,而技術負責人設計的新型方案總重僅65t,重量整整下降了30t!按照當時報價,優化后的產品,成本節約30萬元,占總報價的1/4。
新方案最終一舉中標,這極大地觸動了劉永剛,讓他深刻體會到做技術研發,只有用技術實力讓項目中標,為公司創造價值,才稱得上優秀設計人員。
在公司領導支持下,劉永剛帶領技術團隊趁熱打鐵,進行一系列研發拓展。由于沒有經驗可以借鑒,所有零部件圖紙,大到梁盒結構,小到吊鉤墊片,都要進行詳細計算和設計,僅一個吊鉤組就需要畫出二三十張圖紙。
在大家共同堅持和努力下,設計團隊將電廠行業5t-250t系列圖紙全部設計完成,并陸續將各類新型橋機形成了完整系列,充實到公司標準庫里。
目前衛華標準產品庫資料已十分完善,由于劉永剛采用輕量化設計思想,該系列產品也迅速得到了市場認可。
劉永剛介紹說,衛華自主研發制造的新型橋機重量可降低25%-30%,使車間高度、能耗得到大幅降低,極大提高了產品競爭力。
憑借著新型橋機系列配置、性能優勢,衛華逐步踏進風電、航空、航天等以前觸及不到的高端制造領域。目前,新型橋機在橋機合同中,早已占據半壁江山。
03 堅持創新 展示中國智造實力
衛華出口英國謝菲爾德250t橋式起重機
2009年,衛華承接了英國謝菲爾德250t橋式起重機項目,期間的一波三折,劉永剛都歷歷在目,記憶猶新。
他說,項目完整執行下來,讓他理解了“創新是衛華的第一生產力”這句話的真正含義。
謝菲爾德項目的鍛造車間建于1840年,屬于當地的“歷史文物”,客戶要求起重機在滿足工況條件前提下不能破壞車間結構。
原車間僅有一臺75t橋機,起重機安裝總高度僅3400mm,由于車間高度,輪邊寬度等條件極其苛刻,英方在進行全球招標時一度非常困難。
客戶帶團隊先后咨詢過科尼、德馬格等國際大牌起重機制造廠家,還親臨中國多家起重機企業交流,均因空間太小無法實現。
就在英方團隊一無所獲即將離開中國時,有同行推薦了衛華,稱衛華作為中國新生代起重明星,擁有相當強的技術實力,不妨去試試。
在英方團隊來衛華參觀的同時,劉永剛就開始帶領團隊對項目技術方案進行了仔細研究。
結果令人失望:衛華做過的250t產品最低高度4400mm,而對方要求低于3400mm,高度相差整整1000mm!這對當時的機械工程而言,是幾乎不可能翻越的“珠峰”。
但客戶不遠萬里越洋到訪,本著只要有一絲希望就絕不放棄的想法,劉永剛又與對方進行了深入交流,詳細了解其車間工藝布局及實際需求等信息后,表示可以嘗試設計,一周后給客戶答復。
交流結束后,劉永剛立即按照客戶設定的高度、輪壓、結構等要求進行反復計算,連夜設計布置,終于,在第三天將產品方案成功布置了出來。
有了產品布置方案,劉永剛內心還是興奮不起來,反而充滿了忐忑,畢竟國際起重龍頭尚無法完成,自己琢磨出來的布置就能夠滿足客戶實際需求嗎?
帶著滿腹不確定和剛布置好的圖紙,劉永剛走進了時任分管技術系統負責人龍宏欣的辦公室,將產品設計理念和自己內心顧慮一一作了匯報。
在詳細查看圖紙并了解所有情況后,龍宏欣對劉永剛的產品方案高度認可,當即大手一揮:“設計方案就按你的思路,盡管放手去做,公司鼓勵新產品研發,不要有任何顧慮?!?/p>
得到了領導許可,劉永剛立即著手細化方案,一周時間內將方案發送至客戶。
收到了技術方案,本來還在犯愁的英方團隊非常高興,立刻飛往中國,與衛華進行二次談判交流。
這時,英國客戶又發現了另一個棘手的難題——軌道外側邊距過窄。按照設計方案,軌道外側邊距需要在400mm-450mm的距離,但謝菲爾德項目車間只有270mm。面對這一困境,英方團隊顯得十分沮喪,請求衛華再想想辦法。
此時的劉永剛,似乎已經喜歡上這種硬骨頭一點點被啃掉的感覺,于是他決定再摸索嘗試新的結構布置。通過多次探索,終于研究出可行方案,達到了項目要求。
英方收到消息后欣喜過望,馬上召集技術專家對方案進行論證,結果令人非常滿意,第三次飛赴中國,與衛華迅速簽訂合同。
產品在英國安裝完畢后,進行了靜載、動載、超載三次實驗,均運行平穩,無一差錯。
順利通過驗收后,英方技術總負責人連連搖頭感嘆:“中國方案解決了問題,我們英國真的退步了!”
隨后,在英方技術負責人的引見下,該公司總經理接待了劉永剛一行,對衛華技術創新水平及產品設備十分贊賞,并表示期待與衛華有更多的交流合作。
劉永剛(中)與技術團隊部分人員合影
從三畝地到智能產業園,從小作坊到全國制造業單項冠軍,衛華以技術引領、以創新開路,實現了跨越式發展。這種跨越背后,離不開劉永剛和技術團隊這群“探路者”的默默付出與努力堅持。在衛華工作的十幾年中,劉永剛始終沒有忘記作為技術人員的初心。“崇尚創新、包容失敗,公司有著非常好的創新氛圍?!眲⒂绖傉f,他和他的團隊還有很多事情要做——還需要不斷豐滿羽翼,還需要不斷探索開路,用智慧和創新讓衛華走得更遠,發展得更好。